技术+老师=K12的未来

2019-11-26 11:52

中国K12教育的头部公司,无论线上还是线下,管理老师的体量已经达到10万人、20万人的量级。

从企业角度来讲,单纯堆人头并不难,但怎么管理这十万量级的员工才是大问题。单纯从商业规律上来看,要扩张就得可复制,而可复制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标准化。

美团做外卖,海底捞做连锁品牌,通过技术赋能,不断完善企业的标准化运营来支持扩张,都是成功的商业案例。

美团将商家接单、外卖员取餐、送餐全流程通过AI系统标准化,用户在全国各地使用美团外卖,送餐体验是一样的。

海底捞通过设计供应链和培训体系,让用户在任何一家海底捞都能体验到同样标准的食材和服务。

同理,K12教育机构在过去十年中将标准化体系培养出来的「70分老师」铺到全国各地。

但是,越是深入了解教育行业,我越频繁地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:教师,或者说K12教育行业,是否真的能被标准化?

教育的核心是因材施教,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,担负着教育下一代、引导下一代的使命。但当一个机构需要管理数十万教师的时候,教师就只能变成「机器人」,因为只有「机器人」才能标准化和规模化,才便于管理。这样千人一面的「机器人」教出来的学生,抹杀个性,动作整齐划一,这不符合教育本质,也是反人性的。

K12教育培训机构,是现阶段学生除了在学校和家庭以外最重要的学习和成长空间。烯牛数据显示,我国K12教育辅导培训机构,占到校外培训机构总数的近三分之一。无论是「培优」还是「补差」,课程知识点的覆盖,已经在学校完成了。培训机构需要关注的,不仅是学生知识层面的补充和扩展,更应该是对学习习惯、方法论的探索,和对学习更深层次的认知。

回望我们的学生时代,每一位老师传授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理论知识,更多的是教育我们为人处事的美德,这也是家长期望孩子能够接受到的教育,也是国家倡导的人才培养方向。

有一家教育创业公司,原来是做软件的,想用系统解决学生学习与做作业的问题,做了两年发现商业模式跑不通,学生会主动购买作业给自己做吗?显然不会。这个软件能够成为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,但是它解决不了教育本身的问题。

后来这家公司转型双师课堂,让主讲老师负责高质量的教学,辅导老师负责每一天学生的学习与心理辅导,鼓励也好,督促也罢,由老师赋予学习过程情感与温度。

教育公司规模扩张希望把教师变成机器人,教育的非标性质要求教师不能够变成机器人,这就是本质的矛盾。

未来的教育,应该是技术+老师的结合

在可标准化的数学、英语等学科,我认为可以通过机器来进行教学,但是还有更多涉及灵魂、精神的领域,应该由老师来教育,通过与学生交往,解决学生思想层面上的问题,这是未来的趋势。如果说具体的比例会是多少,我认为可能是六比四,也可能是七比三。

技术+老师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

在判断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果方面,机器一定比老师更精确。机器做信息与人的匹配工作,根据学生过往的学习数据,给学生推荐合适的题目以及学习方案。而老师解决的是学生学习方法论上面的问题,也就是所谓的千人千面。这可以看作是今日头条的模式在教育行业的应用。

这样的模式既解决了教师的扩张问题,也解决了现实的教育问题;既提升了教师教育和学生学习的效率,还会降低家长的成本。

在未来,老师可以在没有接触过学生的情况下,直接利用系统分析过往的学习数据,制定出最适合的方案。在教学过程中对症下药,从人性和思维的角度帮助学生提高「学」的意愿,把「习」交给机器去辅助完成。

总的来说,在未来的K12教育中,单纯地堆人头,靠标准化驱动人力的教育公司,或许从商业角度来看确实赚钱,但不受人尊重,从长远来讲,不符合人类进步的多元化发展趋势。

而技术+老师的模式带来的,是教师回归教育本质,因材施教,受人尊重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,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,拥有独立的认知,积极的三观,且富有创造力的新一代青年。

这样的青年,正是一个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的国家,迫切需要的宝藏。

作者信息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新经济100人

原文作者:李志刚

原文标题:技术+老师=K12未来|李志刚聊创投

原文地址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DJCxQSIjKP2rqqwDCw14sg

题图源自:pexels

版权声明:本文遵照“署名-非商业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(BY-NC-SA 3.0CN)”规则发布,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前沿科技资讯的流通可及性,以此作为他人创业或共享的参考,所涉及之内容为原文作者的独立观点,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,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。